第三十三章 鳳閣侍郎
關燈
小
中
大
第三十三章 鳳閣侍郎
垂拱三年正月,太後下令,聖人諸子,除皇太子李成器外,皆封親王。
已故去的侍妾柳氏之子李成義封恒王,從敏所生的三郎李隆基封楚王,崔昭儀所出的四子李隆範封衛王,逝去的王德妃之子李隆業封趙王。
四親王食邑萬戶,但皆不食實封,有虛銜而無實權。
封王之旨過去不過月餘,太後又有新詔,下旨拆除太初宮中乾元殿,改建明堂。
此詔一頒,朝中議論紛紛,反對者不在少數。乾元殿於太初宮,正如含元殿於大明宮,是大唐朝典之地、權威之所。
太後此舉的意義,已遠超當年立武氏七廟,改朝換代之音,裊裊可聞。
最高興的自然是武承嗣。
他同秋官侍郎周興一起興沖沖地踏入瑤光殿,看到我後像往常一樣般斜睨一眼。我屈膝行禮,雙眼直視著他,沖他客套地微微一笑。
武承嗣還想用曾經的經歷威懾我,可我已經不是三年前的韋團兒了。
他微楞片刻,被太後的輕咳驚醒,忙俯身行禮。
太後輕掃一眼,只擡了擡眼皮,便問道:“劉祎之的事,查清楚了麽?”
“稟太後”,周興正要開口,武承嗣忙搶了話回道,“劉祎之與鳳閣舍人賈大隱私議太後臨朝,妄言太後歸政,實在是居心叵測、擾亂朝綱,太後萬不可饒過他!”
“聖人賢明,歸政本就理所應當。我也曾數次下詔歸政,只是聖人總以身體羸弱為由上表請辭,我才不得不辛勞至今。劉祎之所言句句在理,有何擾亂朝綱之心呢?”太後面容放松,饒有興致地問武承嗣。
前幾日聽聞劉祎之所言,便知他恐怕要步裴炎後塵。但如今未有外患內亂,他若只是私言太後歸政,也的確不能以此治罪。
也許,他尚有一線生機。
“太後可否容臣言說一二?”
周興的面容最是慈善,可他不但做事雷厲風行,揚州之亂就被他牽連千人;而且手段陰毒狠戾,為逼供而發明了數十種聞所未聞的刑具,宮城內外已有佛面獸心之稱了。
太後點頭,“召你來自然是要聽你說的,周侍郎請講吧。”
“劉侍郎所言歸政一事,臣並未親聞,不敢妄言。只是,臣已查明,劉侍郎從歸州都督孫萬榮處收受賄賂金千兩,又與已故開府儀同三司許敬宗之妾虞氏私通。此二事皆有人證數位,臣已審理完畢,只等太後裁決。”
周興一席話,正正擊碎了我心中所願。原來欲加之罪、何患無辭,又豈用等到內外有亂之時?
“既已證據確鑿,那宣敕下獄就是了”,太後微微一笑,對周興點頭,“你辦事是得力。”
“承嗣”,太後又轉而對武承嗣說,“你也該跟著周侍郎學些。”
周興做事之快,的確令人瞠目。第二日,他便又到了瑤光殿。
太後今晨收到聖人上書,便始終陰沈著臉,也全然不見平日與我們相處時的愜意爽朗。
我內心極為憂慮,也滿是不解。他從來都是藏愚守拙、明哲保身的,怎麽會一封上表令太後整日不悅?
“又出了什麽事?”太後只看了一眼周興,便不耐煩地問了一句。
“臣昨日宣敕,可劉侍郎堅持不從,並稱……”周興擡起頭,匆忙窺探太後神情,“並稱,不經鳳閣鸞臺,何名為敕?”
啪地一生脆響,太後案前的瓷盞被撥到地上,碎得徹徹底底。
“裴炎也就罷了,劉祎之可是出身北門學士,素日都是由我護持著。呵,我這區區提攜之恩,哪裏比得上他與聖人的師生情誼?”
太後的語氣中滿是怒意,往日哪怕生氣時也多沈悶逼人,少有這樣勃然大怒的時候。
“你看看這個。”
我上前接過,又遞給周興,悄聲觀察著他的反應,心內惴惴不安。
周興默默讀完,眉頭漸鎖,躊躇了半晌,方屈身試探道:“既然陛下親自上表,為劉侍郎陳情,太後是否饒過他?”
心有驚雷,我滿目茫然。為什麽?他為什麽要為劉祎之求情?
劉祎之力言太後歸政,他分明該避開的,求情不但於事無補,反倒雪上加霜。劉祎之哪怕還有一線生機,也會因他的陳說而喪命。
這些道理他當然明白,他從當上皇帝的那一天就明白。可是為什麽?難道就因為劉祎之是他的老師麽?
不,不可能。他從來都不是被情義困住而失去理智的人。從前不是,現在也不是。對我不是,對王德妃不是,對劉祎之自然也不是。
可這到底是怎麽回事?
“他不是要經手鳳閣鸞臺才能稱敕麽?我就偏讓他知道,凡是我下的令,就都是敕書!不必五覆奏,即刻賜死。”
太後淩厲的聲色驚醒了思緒繁雜的我,太宗皇帝將《開皇律》中的三覆奏改為五覆奏,便是對死刑再三小心,以避冤情、以示莊重。
劉祎之要的是敕書下達時步驟完備、皇權亦不可僭越,太後便用他的性命來回答他,他心中的法度,不過是權力之下的裝點罷了。
“敢問太後,處置劉祎之,是斬殺還是絞死?”周興聲音鏗鏘,恢覆了平日的胸有成竹。
“聖人親自求情,我怎能不予薄恩?”太後面容漸緩,回歸了往日的神態自若,“賜自盡於家中便是了。”
垂拱三年五月,鳳閣侍郎劉祎之自盡家中,家眷皆判流刑。宮中傳聞,劉祎之死前齋戒澡浴,手書謝表。因有監刑者催促,遂援筆立成,謝表詞理懇切,聞者無不落淚。
婉兒讀給太後聽的時候,太後也隱隱動容。
只是我心中疑雲,始終難以消弭。
《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》讀至第二遍,果然發覺此前遺漏甚多,其中判教、種性諸多題目,不光要與《法華玄義》比對著細讀,更與《俱舍》《瑜伽師地》等論關涉極多,這些論典我一向較少涉及,便喚阿暖傳信於慧苑,將相關經論收入後整理完畢,預備著潛心研習。
“你這讀論的專心若是用在別處,早出人頭地了。”
今日婉兒與我都不當值,她從安福殿回來後便到我這裏歇著。
我沖她嬉笑起來,“我也算是除了習讀經論之外,一無所長了。”
“這句話若說從前的你都算勉強,更遑論今日。”她嘗了一口酪漿,假嗔道,整個人煥發著別樣的神采。
“對了”,我突然想起,“你今日去安福殿那兒,故雍王的家眷都好麽?”
她略收了收神情,有些悻悻道:“算不得好,也算不得不好。只是三郎李守義的身子實在孱弱,小小年紀便有了痹癥。莫說如今安福殿那邊的醫佐不多,就是全尚藥局來照料著,恐怕都難以醫好。”
“他自小便跟著父母去了巴州,那地方濕冷難耐,彼時衣食供給又有疏漏,孩童自然是容易存下病根的”,聽到這些,我也不禁動容,“李光順和李守禮呢?”
婉兒聽到他們的名字,露出一閃而過的失措,忙掩飾道:“房氏照料著,都還好。”
婉兒與李賢一家淵源頗深,有些難言之隱實屬正常,她若不說我自然也不會追問。
“太後還是不準他們同聖人見面麽?”我探身問著。
李賢的一妻三子都軟禁於安福殿旁的別院中,與李旦全家一墻之隔,只是太後從不許他們接觸。
她靜默地點頭,神情戚然。
這些事她或許不願多言,可是安福殿中其他的事,她大抵能知曉幾分。
“婉兒”,我盯著她柔婉的雙眼認真問道,“依你看,聖人數月前的上表,到底是什麽意思?”
婉兒靜靜地看著我,眼裏的思慮與了然一覽無餘。她明白我心中的所思所惑,也自然明白我到底在問什麽。
“你不想親自去問聖人,倒在我身上試探”,不過須臾,她便將方才神情藏起,又如往常一般玩笑著,“聖人究竟是不是有意為之,我也只是有所猜疑,是真是假,還要看日後如何。”
見她如此說,我也只能茫然點頭。
天至暮色,婉兒正要收拾著去當值,卻撞見阿暖一路急匆匆而來,說太後要傳我們二人一同至殿前。
我與婉兒皆轉頭對視一眼,不知又出了什麽大事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垂拱三年正月,太後下令,聖人諸子,除皇太子李成器外,皆封親王。
已故去的侍妾柳氏之子李成義封恒王,從敏所生的三郎李隆基封楚王,崔昭儀所出的四子李隆範封衛王,逝去的王德妃之子李隆業封趙王。
四親王食邑萬戶,但皆不食實封,有虛銜而無實權。
封王之旨過去不過月餘,太後又有新詔,下旨拆除太初宮中乾元殿,改建明堂。
此詔一頒,朝中議論紛紛,反對者不在少數。乾元殿於太初宮,正如含元殿於大明宮,是大唐朝典之地、權威之所。
太後此舉的意義,已遠超當年立武氏七廟,改朝換代之音,裊裊可聞。
最高興的自然是武承嗣。
他同秋官侍郎周興一起興沖沖地踏入瑤光殿,看到我後像往常一樣般斜睨一眼。我屈膝行禮,雙眼直視著他,沖他客套地微微一笑。
武承嗣還想用曾經的經歷威懾我,可我已經不是三年前的韋團兒了。
他微楞片刻,被太後的輕咳驚醒,忙俯身行禮。
太後輕掃一眼,只擡了擡眼皮,便問道:“劉祎之的事,查清楚了麽?”
“稟太後”,周興正要開口,武承嗣忙搶了話回道,“劉祎之與鳳閣舍人賈大隱私議太後臨朝,妄言太後歸政,實在是居心叵測、擾亂朝綱,太後萬不可饒過他!”
“聖人賢明,歸政本就理所應當。我也曾數次下詔歸政,只是聖人總以身體羸弱為由上表請辭,我才不得不辛勞至今。劉祎之所言句句在理,有何擾亂朝綱之心呢?”太後面容放松,饒有興致地問武承嗣。
前幾日聽聞劉祎之所言,便知他恐怕要步裴炎後塵。但如今未有外患內亂,他若只是私言太後歸政,也的確不能以此治罪。
也許,他尚有一線生機。
“太後可否容臣言說一二?”
周興的面容最是慈善,可他不但做事雷厲風行,揚州之亂就被他牽連千人;而且手段陰毒狠戾,為逼供而發明了數十種聞所未聞的刑具,宮城內外已有佛面獸心之稱了。
太後點頭,“召你來自然是要聽你說的,周侍郎請講吧。”
“劉侍郎所言歸政一事,臣並未親聞,不敢妄言。只是,臣已查明,劉侍郎從歸州都督孫萬榮處收受賄賂金千兩,又與已故開府儀同三司許敬宗之妾虞氏私通。此二事皆有人證數位,臣已審理完畢,只等太後裁決。”
周興一席話,正正擊碎了我心中所願。原來欲加之罪、何患無辭,又豈用等到內外有亂之時?
“既已證據確鑿,那宣敕下獄就是了”,太後微微一笑,對周興點頭,“你辦事是得力。”
“承嗣”,太後又轉而對武承嗣說,“你也該跟著周侍郎學些。”
周興做事之快,的確令人瞠目。第二日,他便又到了瑤光殿。
太後今晨收到聖人上書,便始終陰沈著臉,也全然不見平日與我們相處時的愜意爽朗。
我內心極為憂慮,也滿是不解。他從來都是藏愚守拙、明哲保身的,怎麽會一封上表令太後整日不悅?
“又出了什麽事?”太後只看了一眼周興,便不耐煩地問了一句。
“臣昨日宣敕,可劉侍郎堅持不從,並稱……”周興擡起頭,匆忙窺探太後神情,“並稱,不經鳳閣鸞臺,何名為敕?”
啪地一生脆響,太後案前的瓷盞被撥到地上,碎得徹徹底底。
“裴炎也就罷了,劉祎之可是出身北門學士,素日都是由我護持著。呵,我這區區提攜之恩,哪裏比得上他與聖人的師生情誼?”
太後的語氣中滿是怒意,往日哪怕生氣時也多沈悶逼人,少有這樣勃然大怒的時候。
“你看看這個。”
我上前接過,又遞給周興,悄聲觀察著他的反應,心內惴惴不安。
周興默默讀完,眉頭漸鎖,躊躇了半晌,方屈身試探道:“既然陛下親自上表,為劉侍郎陳情,太後是否饒過他?”
心有驚雷,我滿目茫然。為什麽?他為什麽要為劉祎之求情?
劉祎之力言太後歸政,他分明該避開的,求情不但於事無補,反倒雪上加霜。劉祎之哪怕還有一線生機,也會因他的陳說而喪命。
這些道理他當然明白,他從當上皇帝的那一天就明白。可是為什麽?難道就因為劉祎之是他的老師麽?
不,不可能。他從來都不是被情義困住而失去理智的人。從前不是,現在也不是。對我不是,對王德妃不是,對劉祎之自然也不是。
可這到底是怎麽回事?
“他不是要經手鳳閣鸞臺才能稱敕麽?我就偏讓他知道,凡是我下的令,就都是敕書!不必五覆奏,即刻賜死。”
太後淩厲的聲色驚醒了思緒繁雜的我,太宗皇帝將《開皇律》中的三覆奏改為五覆奏,便是對死刑再三小心,以避冤情、以示莊重。
劉祎之要的是敕書下達時步驟完備、皇權亦不可僭越,太後便用他的性命來回答他,他心中的法度,不過是權力之下的裝點罷了。
“敢問太後,處置劉祎之,是斬殺還是絞死?”周興聲音鏗鏘,恢覆了平日的胸有成竹。
“聖人親自求情,我怎能不予薄恩?”太後面容漸緩,回歸了往日的神態自若,“賜自盡於家中便是了。”
垂拱三年五月,鳳閣侍郎劉祎之自盡家中,家眷皆判流刑。宮中傳聞,劉祎之死前齋戒澡浴,手書謝表。因有監刑者催促,遂援筆立成,謝表詞理懇切,聞者無不落淚。
婉兒讀給太後聽的時候,太後也隱隱動容。
只是我心中疑雲,始終難以消弭。
《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》讀至第二遍,果然發覺此前遺漏甚多,其中判教、種性諸多題目,不光要與《法華玄義》比對著細讀,更與《俱舍》《瑜伽師地》等論關涉極多,這些論典我一向較少涉及,便喚阿暖傳信於慧苑,將相關經論收入後整理完畢,預備著潛心研習。
“你這讀論的專心若是用在別處,早出人頭地了。”
今日婉兒與我都不當值,她從安福殿回來後便到我這裏歇著。
我沖她嬉笑起來,“我也算是除了習讀經論之外,一無所長了。”
“這句話若說從前的你都算勉強,更遑論今日。”她嘗了一口酪漿,假嗔道,整個人煥發著別樣的神采。
“對了”,我突然想起,“你今日去安福殿那兒,故雍王的家眷都好麽?”
她略收了收神情,有些悻悻道:“算不得好,也算不得不好。只是三郎李守義的身子實在孱弱,小小年紀便有了痹癥。莫說如今安福殿那邊的醫佐不多,就是全尚藥局來照料著,恐怕都難以醫好。”
“他自小便跟著父母去了巴州,那地方濕冷難耐,彼時衣食供給又有疏漏,孩童自然是容易存下病根的”,聽到這些,我也不禁動容,“李光順和李守禮呢?”
婉兒聽到他們的名字,露出一閃而過的失措,忙掩飾道:“房氏照料著,都還好。”
婉兒與李賢一家淵源頗深,有些難言之隱實屬正常,她若不說我自然也不會追問。
“太後還是不準他們同聖人見面麽?”我探身問著。
李賢的一妻三子都軟禁於安福殿旁的別院中,與李旦全家一墻之隔,只是太後從不許他們接觸。
她靜默地點頭,神情戚然。
這些事她或許不願多言,可是安福殿中其他的事,她大抵能知曉幾分。
“婉兒”,我盯著她柔婉的雙眼認真問道,“依你看,聖人數月前的上表,到底是什麽意思?”
婉兒靜靜地看著我,眼裏的思慮與了然一覽無餘。她明白我心中的所思所惑,也自然明白我到底在問什麽。
“你不想親自去問聖人,倒在我身上試探”,不過須臾,她便將方才神情藏起,又如往常一般玩笑著,“聖人究竟是不是有意為之,我也只是有所猜疑,是真是假,還要看日後如何。”
見她如此說,我也只能茫然點頭。
天至暮色,婉兒正要收拾著去當值,卻撞見阿暖一路急匆匆而來,說太後要傳我們二人一同至殿前。
我與婉兒皆轉頭對視一眼,不知又出了什麽大事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